台灣宜蘭新聞網社長 談社區紙媒走至網媒時代

台灣宜蘭新聞網社長	談社區紙媒走至網媒時代

翁正杉,1986年在《台灣新聞報》當記者,在同一報社工作16年後晉升至特派員。2009年成立《台灣旅遊新聞網》,於2015年3月更名為《宜蘭新聞網》(www.travelnews.tw) ,現為該網站社長,曾在2016年優質新聞發展協會的台灣社區媒體新浪潮年度專書《在地翻轉》,被七張頁版面報導, 對紙媒及網媒均有深入理解及認識。圖為翁正杉在編輯、審視新聞稿。

翁正杉是一位資深傳媒人,我提出要訪問他,談談台灣的社區傳媒生態,他二話不說馬上答應。他在《台灣新聞報》做記者至特派員達十六年,猶記得2008年,智慧型手機開始上網傳達資訊, 當年就自行創立了《台灣旅遊新聞網》,經營多年後,直至2015年3月12日,網站更名為《宜蘭新聞網》(www.travelnews.tw)正式成立宜蘭新聞網有限公司,報導當地各項重大新聞,不花任何廣告費,粉絲在短短兩年間由400人增至4.7萬人。

辨報資源不足送報員大幅下降

在網絡發達的年代,要談台灣的媒體生態重大轉變,翁正杉說報紙生存空間減少,和網絡媒體開始出現。他提出兩個原因,第一是沒有送報員,報紙沒有送到讀者手中,第二是經營報紙資源不足:「台灣數十多年以來閱報人的習慣是有人把報紙送到門口,可惜送報員人工資低,半夜三、四點要起床送報,不分寒暑,全年只三天休假日,年輕人不願做,令送報員愈來愈少,除非有自行買報的習慣,否則一般人很少會主動去街上買報閱讀,現在人手一機,要看新聞、網購、查資料等等,只要拿起手機,所有資料都能查到。

另外,由於經營報紙的成本上漲,印刷廠需要人手,紙張及墨料成本上升,一份賣15台幣的報紙成本不只15台幣,加上平面廣告市場被電子媒體如電視,及電子媒體如台灣谷歌、雅虎、facebook、中國的百度、優酷、阿里巴巴、淘寶等瓜分營利,加上60年代後,大眾已極少有閱讀報紙的習慣,以致經營報紙成為夕陽工業。

台灣宜蘭新聞網社長	談社區紙媒走至網媒時代

翁正杉採訪2017年全國運動會,此乃25年才輪一次在宜蘭辦的大型運動會。

訪問過程中,翁正杉社長數著台灣現時在宜蘭的報紙份數已不到三萬份,最多時也有10萬份以上:「主要的有《聯合報》、《自由時報》、《蘋果日報》、《中國時報》。整體而言,沒人訂報,報紙版面不再有宜蘭版,而是宜蘭、花蓮、台東三縣合版;另外在記者薪酬方面,月薪五至六萬台幣。」當然網媒亦有其需要開支的部分「經營網媒的開支如人事費、電話費、網站管理等,卻大大省去印刷費。」

社交媒體傳達資訊收到新聞稿再跟進報道

在傳媒生存環境的轉變下,媒體新聞的消息來源是否有改變?翁正杉社長說:「透過通訊軟件發達,很快地透過LINE、facebook等社交媒體進行採訪邀請,企業、學校、團體等能很方便的給記者照片及新聞稿,因此有些網媒在搶時間的當下,就可先行發佈新聞。但能注重新聞品質的網路媒體,還是以深入報導為主軸,因此建立記者本身人脈很重要,加上網路媒體公信力夠、在社區夠影響力,自然會有民眾願意投訴、爆料,這也是經營社區網路媒體很重要的方向。

至於網媒的記者工作習慣,已不再像報紙一樣,不會受每天的截稿時間限制,即沒有死線。翁正杉社長說:「有可能半夜才收工,例如半夜發生火災,半夜就起身了解事件詳情盡快寫成新聞報道,加上宜蘭的記者工作非常拼命,隨時查看手機、電腦,發生事故,半小時就做整理好資料寫成新聞報道。」

浮動的工作時間表,是記者工作的特性,正所謂鐵腳馬眼神仙肚,記者是能到處跑,觀察力敏銳和能捱肚餓。翁正杉多年來對傳媒工作乃保持一份執著及熱情,訪問完結後他說:「如果把傳媒當作謀生工具,早日轉職業了。」勉勵新一輩入行的記者,不要忘記初衷,既然現今民眾手機不離身,資訊就能傳播,給做媒體的門鑑下降,更要善用和把握科技帶來的便利。

撰文者介紹

黃琳,美通社媒體及受眾拓展主任,報章專欄作家,前港聞記者,曾任職於《讀者文摘》、《am730》、《晴報》、《BQ澳洲中文周刊》。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