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2014年9月2日電 /美通社/ --
數千名來自世界各地的買家及供應商雲集香港,參與為期三日的亞洲海鮮展,藉此拓展業務和建立聯繫,把握商機進軍蓬勃的亞洲海鮮市場。繼2013年刷新入場人次記錄後,亞洲海鮮展被奠定為海鮮業界最重要的盛事之一。
第五屆亞洲海鮮展佔地超過2,000平方米,吸引來自32個國家逾180個參展商,展示全球各地的海鮮產品、優質服務及先進的加工設備。入場人士包括來自大型超級市場、酒店、餐廳、航空公司、郵輪及特約餐飲業的買家,以及國際海鮮零售商、批發商及進出口商,精英雲集,場面盛極一時。
亞洲海鮮展展會總監曾慧兒女士表示,海鮮業蕴含巨大商機,時至今日已成為全球發展最迅速的食品行業之一。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報告指出,魚類產品的全球出口總值在2013年達至高峰的1360億美元,相比前一年增長超過5%。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及聯合國糧食和農業組織共同發表的報告中,亦預測2023年全球人均魚類消耗量,將近20.9公斤,遠超2011至2013年平均的19.2公斤,增長速度可見一斑。
曾女士引述近期的世界銀行報告,喜愛海鮮的亞洲市場將雄據2030年全球七成魚類消耗量。「人口增長、收入增加、城市化、漁業產力擴張,以及分銷渠道的改善等均為全球和地區海鮮消耗量激增的原因。」
與此同時,中國對全球魚類和海鮮行業的影響將預料增加。曾女士續稱:「聯合國糧食和農業組織於2014年進行有關全球漁業和水產養殖業的研究,當中反映中國自2002年,已一躍成為魚和漁類產品较大的出口商,其進口量亦正迅速增長。」
聯合國糧食和農業組織報告指,中國的海鮮產品貿易於2013年創下記錄,出口及入口總值分別為196億美元及80億美元。自2011年起,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三大進口國家,僅次於美國和日本,其增長主要與國內對非原產海鮮品種的消耗量上升有關。
曾女士指出,由於中產階級收入增加,對優質海鮮如新鮮及煙三文魚、龍蝦、海膽、海參和鮑魚等的需求上升,因此中國由純出口國漸漸演變為進口國。她更指有證據顯示海鮮消耗量與消費者收入優裕有直接關係。
曾女士表示,由於中國內地的需求增加,國際海鮮公司更熱衷招攬該區的新顧客。她說:「我們在香港舉辦亞洲海鮮展,因為香港是中國內地與世界各地的重要貿易樞紐,亦是運送海鮮產品到其他亞洲主要市場的重要分銷中心。」
鑑於香港的獨特有利位置、監管環境、先進的貨運基建和完善法律制度,曾女士認為香港正扮演著國際海鮮貿易港口的獨特角色。香港旅遊發展局的研究更反映,30-40%進口香港的魚類及水產養殖產品,會即時轉口到其他國家,當中包括美國、越南、台灣及中國內地等地區。
香港市民也對海鮮情有獨鍾。聯合國糧食和農業組織報告顯示,700萬港人每年人均消耗超過70公斤的海鮮,在亞洲區內位列第二,所需求的魚類產品五花八門,由低價有鰭魚如黃花魚和鯉魚,以至貴價的鮑魚和龍蝦不等。
根據全球貿易數據顯示,由於香港對海鮮的消耗量大,加上本地漁業息微,近95%區內所消耗的海鮮均從日本、中國內地、澳洲和美國等地進口。
愛爾蘭海洋漁業局的評論指出,2025年全球人口將預計上升至80億人,在2030年全球海鮮需求則額外增加42萬公噸。曾女士表示可持續發展海鮮會繼續成為本屆展會的重要議題。
她說:「為確保未來全球資源的供應保持健康穩定,制定相應的議程和策略至關重要。因此我們在亞洲海鮮展中舉行可持續發展海鮮研討會,其中一個目的就是鼓勵業內人士,推行對環境和經濟均具有可持續發展的營商模式。」
曾女士認為,在全球層面而言,各地消費者的口味和對海鮮的要求各有不同。根據聯合國糧食和農業組織在2014年發表的數據,鮮蝦佔國際魚類貿易總額約15%,其次為三文魚佔14%;深海魚如鱈魚、白鱈和阿拉斯加鱈佔10%;吞拿魚佔8%;軟體類海鮮如魷魚、墨魚和八爪魚則佔約3%。
前身名為Asian Seafood Exposition的第五屆亞洲海鮮展(Seafood Expo Asia),由即日起至2014年9月4日假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展覽廳5BC舉行。除展覽外,現場活動還包括研討會、新產品展示廳、專為大廚精英而設的廚師交流會、大師學堂,以及廚藝示範等。香港餐飲展亦將同期舉行,必定令你大有收穫,滿載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