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2015年10月6日電 /美通社/ --
1. 經濟學人智庫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發表的「2015年度死亡質量指數」報告指出,全球各地紓緩治療機構強調製定紓緩治療相關措施的緊迫性,並呼籲各國/地區政府和政策制定者加快提供和改善紓緩治療政策:
2. 基於以上結論,全球各地的紓緩治療倡議者呼籲政策制定者採取積極行動,推行世界衛生組織在2014年度大會上,針對紓緩治療所提出的決議案。決議案肯定紓緩治療是提升生活素質,提高個人福利,給人帶來安慰和尊嚴的基本服務。決議案敦促成員國:
所有世界衛生組織成員國都必須在總幹事為2016年世界衛生大會 [3] 報告進度之前,匯報推行決議案的進展。
3. 受新加坡慈善組織連氏基金 (Lien Foundation) 委託整理完成的「2015年度死亡質量指數」為80個國家的紓緩治療情況進行排名。該指數在2010 [4] 年首次公布,比起五年前的報告,2015年的報告內容更完全。新發布的報告共參考了全球120名專家的意見。連氏基金總裁李寶華先生說:「紓緩治療必須成為每個以紓緩疼痛為依歸的人道醫療系統中的主要支柱。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更深刻地思考如何除去現有的醫療體系裡、醫院裡和更廣泛的文化習慣中所潛藏的,對落實紓緩治療造成阻礙的元素,同時要求政府對改善臨終護理負起更大的責任。」
4. 雖然最新的死亡質量指數報告顯示,一些國家在推行紓緩治療政策和教育公眾方面取得可觀的進展,但整體而言,全球紓緩治療服務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據估計,只有10%需要紓緩治療的病人可獲得相應治療 [5] 。此外,許多國家的年長人口比例和患癌率也呈現上升趨勢。指數報告也顯示,即使是在提供紓緩治療方面領先的國家,也「難以為每個國人提供足夠的紓緩治療 [6]」。
把紓緩治療整合併入醫療保健系統是基本需要
5. 世界紓緩醫學聯盟 (Worldwide Hospice Palliative Care Alliance) 高級研究員 Stephen Connor 博士說:「我們的醫療體系主要提供的是急症治療,但我們更需要的是慢性病護理。這就是较大的問題所在……這個問題幾乎存在於全球各地。」只要個別國家制定全國政策時,把紓緩治療融入醫療體系中,就能改變現狀。排名第九的美國政府就通過推行聯邦醫療保險 Medicare [7] 補貼國民在臨終護理服務上的開銷,落實在紓緩治療領域的投資。此外,美國也推出了護理規劃法,協助病危病人做出臨終時所需的護理決定。其他較不富裕的國家如蒙古和南非,也從把紓緩治療併入醫療體系中獲益。蒙古成功地將紓緩治療加入當地的衛生和社會福利法令,以及全國癌症控制計劃裏,讓它在紓緩治療榜上獲得排名第28位的成績。排名第34位的南非也因為臨終護理運動而擁有紓緩治療與醫療系統高度融合的體系。
普及紓緩治療知識,培訓醫護人員
6. 醫護人員須擁有更多紓緩治療相關知識和培訓,以便讓紓緩治療成為全面生命護理的一部分。在2011年至2015年間擔任歐洲安寧療護協會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Palliative Care) 會長的 Sheila Payne 教授說:「改變可能需要很長時間,但如果每個醫護人員所接受的基本醫療教育都包括紓緩治療的知識,他們工作時就明白什麼是疼痛管理,如何與病人及其家屬溝通,知道心理和精神護理也是紓緩治療的一部分,並非可有可無。」
7. 在亞太區,中國(排名第71位)、印度(排名第67位)和菲律賓(排名第78位)等國都會面對紓緩治療需求大增的問題。亞太安寧關懷與紓緩醫療協會 (Asia Pacific Hospice Palliative Care Network) 主席吳馮瑤珍副教授說:「亞洲有中國和印度兩個人口大國,亞洲人口佔了全球人口的一半以上。這兩個大國的紓緩治療供需存有巨大的差距。此外,中國人口老齡化,兩個國家也面對非傳染病如癌症、心臟病和糖尿病疾病負擔所帶來的挑戰。」
確保鎮痛藥物供應充足
8. 確保醫護人員擁有足夠的鎮痛藥物是提高紓緩治療素質的先決條件。非洲紓緩治療協會 (African Palliative Care Association) 執行總監 Emmanuel Luyirika 說:「許多臨終病人所承受的苦都源自疼痛,因此有效的疼痛控制是提高紓緩治療素質的關鍵。強力鎮痛劑尤其是鴉片類鎮痛藥供應不足,是紓緩治療的主要障礙。我們必須竭盡所能確保所有需要使用鎮痛劑的病人都可以獲得藥物。」
9. 根據經濟學人智庫的資料,80個參與調查的國家當中,只有33個國家可以自由購買鴉片類鎮痛劑。病人在其他國家無法獲得鎮痛劑的主要原因包括程序上的障礙、法律上的限制、培訓和知識不足,以及社會對使用鎮痛葯的負面印象。實際上,全球九成以上的鴉片類鎮痛劑供應都供給了少數國家,高達八成的國家的人們難以獲得這類鎮痛葯。[8]
紓緩治療是有回報的投資
10. 美國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 (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 社會心理腫瘤內科部門主任兼布萊根婦女醫院 (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 紓緩治療部門主任 James Tulsky 醫生呼籲各國政府投入更多的預算和資源推展紓緩治療。他說:「紓緩治療領域是少數讓我們在投入一些惠及他人的事業之餘也能取得高經濟回報的工作。證據顯示,紓緩治療不但可以延長病人的生命、提高他們的生活素質,還可以降低醫藥成本。」雖然紓緩醫療服務需要龐大的投資,但它也會減低醫療成本 [9] 。例如最近一份報告指出,病人若在被診斷出患有末期癌症的兩天內就開始接受紓緩治療,他可節省高達24%的醫藥費。死亡質量指數也指出「不一味追求各種治療,轉而更全面地幫助病人控制疼痛和病徵,可減輕醫療系統的負擔,減少使用昂貴卻終究無效的治療。」
11. 總而概之,Connor 博士說:「2014年度世界衛生大會中所宣布的對加強提供紓緩治療的決議案是自全球紓緩治療運動開展以來,紓緩治療歷史里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為所有國家,尤其是那些紓緩治療的供需最為懸殊的中低收入國家,和世界衛生組織提供了一個刺激紓緩治療領域建設的重要契機。」
由經濟學人智庫所發布的2015年度死亡質量指數報告使用了20種量化和質化指標對 80個國家進行了五大領域的分析,包括「紓緩治療和醫療環境」、「人事資源」、「醫療服務的可負擔性」、「醫療素質」以及「社區參與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