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2016年12月7日電 /美通社/ -- 素以積極弘揚儒商精神的恒生管理學院(恒管),適逢第六年頒發「君子企業」獎項,特別於十一月二十八日假恒管校園舉行第六屆「君子企業頒獎典禮2016暨商業道德座談會」。大會邀請了香港總商會主席吳天海及恒管校長何順文擔任主禮嘉賓,其他出席嘉賓及顧問包括數碼港董事局主席及恒管兼任教授林家禮、利豐發展(中國)董事趙麗娟、鴻福堂集團總經理兼執行董事司徒永富及獲獎企業代表等。此外,恒管管理層、教職員、學生、學界及商界人士都蒞臨出席。今年,有百多名中學師生接受邀請參與,他們來自五育中學、保良局胡忠中學、仁濟醫院董之英紀念中學、迦密聖道中學以及孔教學院大成何郭佩珍中學。與會者逾四百人,場面十分熱鬧。
在恒管校長何順文主持下,林家禮及三家得獎企業代表暢談君子精神營商之道。自六年前恒管引入中國儒家的「君子」概念,舉辦「君子企業調查」,以嚴謹與科學化的學術調研,評選出香港市民心目中符合商業道德價值準則及有君子五德的企業,冀能訂下適用於華人社會的商業道德標準,亦討論如何實踐君子五德。恒生銀行企業責任主管何卓惠分享了與持份者溝通在營商過程中的重要性,若能深入了解客戶需要,可提供最適合的服務,亦可建立兩者之間的信任。香港電車營運經理李明耀認為公司可以服務香港多年,最重要是留住優秀的員工,因此一間君子企業應關心員工福祉與感受,令每個員工都融入公司。天星小輪總經理梁德興指出,當一間公司突顯出競爭優勢時,要考慮其他持份者的利益,除了要保持服務質素,建立口碑,留住香港人的集體回憶,還要提供更優質多元化的服務。林家禮表示企業從業員的品格和誠信非常重要,營商不可貪小便宜,合法只是较低要求,企業應有更高的自我操守要求。他亦鼓勵年輕創業家在創業的初期不要只懂得推銷自己,也要如實向準投資者反映公司發展的真實情況。
主禮嘉賓吳天海直言「官商勾結」若是為私利,絕不容許,但若為香港及公利而合作,社會不單不應阻止,更應鼓勵。商界和社會乃唇齒相依,多年來並肩努力打拼出今日的香港。他發現近年越來越多企業投身公益事業,與社會打成一片,增加溝通,減少隔膜。商界在這個過程之中既出錢也出力,一些與社企並肩走在社會創新的最前線,將商界和社會的關係重新推上正軌。
講者除了在台上研討如何落實君子五德的商業道德價值外,亦與台下的其他嘉賓、學者和學生交流心得,回答他們的提問。問題涉及多個理論應用範圍,反映社會的關注。年輕人尤其踴躍,其中保良局胡忠中學中五級游朗琪同學發問企業如何平衡以賺錢為目的和維護商業道德價值;五育中學中五級林畯晧同學提問企業實踐君子五德的首要方向;迦密聖道中學中四級蘇嘉齊同學提及「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應用;恒管工商管理(榮譽)學士課程市場學系三年級陳嘉熙同學發問針對年輕人的企業如何詮釋君子五德傳統的價值等。得獎企業代表以公司日常推行的措施作闡述,向在場人士講解如何從多方面履行商業道德標準。同時,恒管校長何順文補充,融合了「君子」概念中的「仁、義、禮、智、信」五項美德,和西方著重誠信公平的商業倫理學說,五德商道可讓企業在經濟環境較困難之際仍可堅持道德信念,宣揚正面的價值觀。他鼓勵企業高層不應只以謀取较大利潤為企業的较高目標,在經商謀利時,應循「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的中國古聖賢之訓,匡扶商道,以為典範。
君子企業調查及獎項執行委員會主席兼恒管商學研究所總監鄧子龍盼望透過座談會弘揚儒家君子的道德要求及深入探討五德商道豐富的理論和實踐方法,不單在商界内,而且在社會大眾和學界中被認識和推崇。他亦感謝各界的支持和研究資助局的撥款支持商學研究所。
商學研究所簡介:
恒管於2016年獲研究資助局的院校發展計劃撥款成立商學研究所。恒管商學研究所致力支援及協調恒管的商學研究工作,推進對本地商業運作的認識,並提升恒管在商學的研究能力。恒管商學研究所不時舉辦不同商學領域的學術會議、研討會、工作坊及專題研討會,冀推動商學研究和成果發布,並在2016年承接「君子企業調查及奬項」的推行,研究及座談會部分由研究資助局資助(項目編號: UGC/IDS14/15)。
「君子企業調查」簡介:
今屆「君子企業調查」由學生組成調查隊,走訪全港訪問了約2100名市民,邀請他們就八大行業和企業評分(包括公共交通及服務、傳媒、零售、旅遊、金融、飲食、地產,以及文化創意),評選出各行業和機構的君子企業分數,以及於「仁、義、禮、智、信」的表現,並對其中十七間最具君子典範的企業作出嘉許。
恒管簡介:
恒生管理學院(恒管,前身為恒生商學書院)於 2010 年改組成立,乃一所非牟利自資、具大學水平的高等學府。恒管現有五個學院,包括商學院、傳播學院、決策科學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和翻譯學院。作為一所住宿型院校,恒管採用獨特的「博雅 + 專業」教育模式,著重優質教學及學生的全人發展。矢志成為一所優質具領導地位的私立大學,恒管配合優質的師資、獲獎的綠化校園與設施、創新學位課程、具影響力的企業可持續發展研究、與優質的學生支援服務,致力培育年青人成為具獨立思考、創新思維、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