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17年9月11日電 /美通社/ -- 2016年,首屆上海艾薩克·斯特恩國際小提琴比賽成功舉辦,在世界範圍內引起轟動和熱議,讓中國籍的音樂比賽首次躋身全球頂級音樂賽事之列。近日,比賽組委會舉行新聞發佈會宣佈第二屆上海艾薩克·斯特恩國際小提琴比賽將於2018年8月10日至9月1日在上海舉行,並即日起面向全球接受報名。
評委大師優化組合,全方位考核選手
本屆評審委員會聯合主席由指揮家、艾薩克·斯特恩之子大衛·斯特恩及出任多個國際頂級小提琴賽事評委的徐惟聆教授聯合擔綱,評審委員會成員的組合更為優化,薈萃了小提琴教育家、演奏家和行業領袖。總人數上從上屆的13位增至15位,全面考核選手的技術功底、音樂個性、舞台經驗等方面,以保證大賽的權威性。
評委成員囊括中國小提琴界領軍人物徐惟聆、俞麗拿、呂思清;著名演奏家馬克西姆·文格洛夫(Maxim Vengerov)、奧古斯丁·杜梅(Augustin Dumay);享譽業界的教育家扎哈爾·布朗(Zakhar Bron)、多拉·施瓦茨貝爾格(Dora Schwarzberg)、丹尼爾·海菲茲(Daniel Heifetz);中外最負盛名的室內樂組合創始人李偉綱、菲利普·賽策(Philip Setzer);世界頂級交響樂團首席格倫·迪克特羅(Glenn Dicterow)、斯雷滕·克裡斯蒂奇(Sreten Krstic);著名指揮家大衛·斯特恩(David Stern);行業領袖馬丁·坎貝爾-懷特(Martin Campbell-White)和埃馬紐埃爾·翁德雷(Emmanuel Hondre)。
不只有技巧,考驗選手領悟能力
上屆賽事備受熱議的話題之一便是曲目設置的難度,每位參賽選手在賽前都需準備長達4個小時左右的曲目量,這在國際同類賽事中實屬罕見。
本屆賽事從參賽曲目來看,組委會相較於考核選手的個人技藝,更關注於選手對音樂精神的領悟與詮釋,讓他們從「獨奏家」向「音樂家」邁進。在曲目設置上,減少了偏重演奏技巧的曲目,而從豐富曲目風格及演奏形式上多方位考驗選手。延續上一屆比賽,半決賽仍以室內樂形式呈現,共分三個板塊 -- 1. 絃樂四重奏環節將特邀享譽海內外的上海四重奏中三位藝術家蔣逸文、李宏剛、尼古拉斯·薩瓦拉斯與選手(第一小提琴聲部)合作;2. 奏鳴曲與克萊斯勒作品環節;3. 莫扎特協奏曲環節,選手須自行即興演奏華彩樂段。決賽曲目除常規的古典小提琴協奏曲外,加入必選中國作品,增加賽事難度。
聯合委約中國新作,呈現傳播加速度
首屆比賽中,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作為大賽規定曲目,讓來自不同國家的年輕演奏家熟悉了中國聲音,也成為傳播中國文化的「音樂大使」。首屆比賽獲獎選手斯特凡·塔哈哈透露,比賽過後他仍會時不時地拿出不同版本的《梁祝》溫習,試圖去更好地理解故事,把握音樂上的情感處理。他坦言正是比賽讓他對這部中國作品著了迷。
作為中國籍的國際音樂賽事,比賽創立之初便宣佈每屆都將有中國作品作為比賽必選曲目,並與賽事首席贊助中國太平洋保險共同設立较佳中國作品演繹獎 --「太平洋之星」,讓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海內外選手,感悟中國音樂的魅力,成為傳遞中國音樂之美的「播種者」。本屆賽事將繼續鞏固這一傳播中國聲音的重要環節,由上海交響樂團為本屆比賽特別策劃,與北京國際音樂節、墨爾本交響樂團、圖盧茲國立管絃樂團和新澤西交響樂團聯合委約著名作曲家陳其鋼的全新力作、小提琴協奏曲《悲喜同源》。據作曲家透露這部意義深刻、東西方文化交匯的作品,飽含人生閱歷,對選手的音樂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提出嚴峻的挑戰,進一步借助比賽平台推動中國作品的原創力量,讓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產生加速度。
這也與組委會主任余隆在比賽創立之初決定設立中國作品環節的理念相吻合 -- 外國獨奏家給外國觀眾演奏中國作品,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更有力途徑。
從比賽起步,踏上職業音樂道路
為了讓選手從「獨奏家」向「音樂家」邁進,踏上多元發展的職業音樂道路,比賽不僅在賽程設置上著重考驗選手的全面性,還為獲獎者提供全球同級別小提琴比賽中獎金數額较高的大獎10萬美金,更在賽後通過上海交響樂團自身的國際影響力和平台,為獲獎選手推薦世界級經紀公司,並促成其與國內外一流樂團的合作。首屆比賽已與上海交響樂團、中國愛樂樂團、廣州交響樂團、墨爾本交響樂團、悉尼交響樂團等國內外著名樂團建立合作關係,並為優秀選手提供演出、唱片錄製、國際經紀公司引薦等一系列職業合作資源,讓他們從此開啟職業大門,擁抱他們的藝術夢想。
在首屆比賽中奪魁的木島真優表示:「就新人而言,我個人還是推薦參加比賽。雖然舉辦音樂會也能讓你成長,但和比賽相比所要面臨的不只是技巧嫻熟度和對作品理解度的考驗,還要學會面對壓力和比賽所帶來的雜事的處理。只有戰勝這些,才算真正在比賽中獲得成長。」
組委會為選手規劃了一條成長之路,比賽過後獲獎選手們先後返滬,用全新的身份重新站上這個為他們帶來榮耀的舞台。木島真優(Mayu Kishima)與指揮家莊東傑,謝爾蓋·多加金(Sergei Dogadin)與指揮家曼弗雷德·霍內克(Manfred Honeck),柳鳴與指揮家梵志登(Jaap van Zweden),较佳中國作品演繹獎 --「太平洋之星」獲得者宋知垣(Ji Won Song)與指揮家奧古斯丁·杜梅(Augustin Dumay)相繼與上海交響樂團合作演出了新年音樂會以及樂季音樂會。期間,比賽執委會還為各獲獎者專門打造了相應的線上及線下與觀眾互動的活動,先後吸引了逾萬名觀眾參與其中。
除此之外,獲獎選手們還與廣州交響樂團、悉尼交響樂團、墨爾本交響樂團、北京國際音樂節等音樂機構共同合作,如木島真優與指揮家景煥合作演出了比賽合作院團廣州交響樂團的樂季音樂會;斯特凡·塔哈哈(Stefan Tarara)參加了上海交響樂團2017年歐洲巡演,在奧地利蒂羅爾與上海交響樂團音樂總監余隆所執棒的上海交響樂團合作演出。獲獎選手們與賽事合作院團的其他演出合約更是排到了2018-19樂季,相信斯特恩國際小提琴比賽對他們來說不僅僅只是一次比賽,更是他們音樂生涯中一次值得銘記的試煉。
報名年齡降低,提供更多參賽機會
首屆比賽一經啟動,便吸引了來自全球各大頂級音樂院校的140多位報名者。賽程歷時長達3周,共計25場次,高密度、高難度、高強度,刷新了同類國際頂尖賽事的新紀錄,樹立起「中國標準」。本屆比賽為給更多青年演奏家參賽機會,報名年齡從上屆的18到32歲擴展到16到32歲;凡在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維尼亞夫斯基國際小提琴比賽、伊麗莎白女王音樂比賽三大賽事中獲得過前三名的申請人可免去預選,進入四分之一決賽的所有選手旅費由比賽組委會報銷,各輪晉級選手將有免費住宿。
而延續上屆公正透明的賽制,比賽規定選手如與任何評委有親屬關係或教學關係(報到當日前6個月中接受評委授課3次或以上),須在比賽報到當日填寫一份申明文件。組委會還將在賽程中公開所有評分。
本屆斯特恩國際小提琴比賽將繼續進行「艾薩克·斯特恩獎 -- 人文精神獎」候選人提名公開徵集。該獎項面向全球範圍內各行各業的人中用音樂詮釋人文精神的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