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niture
from common-pcom:html:key:hk_segment_includes_overall_segment_header_shtml
美通社: 全球領先的新聞稿發佈, 傳播和監測服務提供者
首页 > 新聞稿中心 > 行业新聞稿
zh_TW

畢馬威中國發佈2019年二季度《中國經濟觀察》

2019-05-20 19:30
-一季度經濟開局平穩 未來增長依然面臨壓力

香港2019年5月20日 /美通社/ -- 畢馬威中國今日發佈2019年第二季度《中國經濟觀察》報告(以下稱為「報告」)。報告顯示,一季度經濟開局平穩,GDP按年實際增長6.4%,與2018年四季度持平,結束了去年增速持續下滑的局面。但受中美貿易摩擦再度升溫等因素影響,中國下半年經濟增長依然面臨很大壓力。

從產業結構來看,服務業繼續領先其他產業部門。一季度,第三產業(服務業)按年增長7.0%,較去年四季度回落0.4個百分點,但仍然顯著高於第一產業(2.7%)和第二產業(6.1%)的增速,對GDP的增長貢獻率繼續提升至61.3%。過去五年來,服務業增速持續高於製造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日益擴大。

需求方面,消費繼續承擔了穩定經濟增長的重要作用。一季度最終消費支出貢獻了65.1%的GDP增速。投資總體上延續了小幅回升的勢頭,製造業投資下滑、基建投資回暖、房地產投資仍處高位。一季度出口按年增長1.4%,進口較去年同期下降4.8%,造成一季度貿易順差達763億美元,比去年一季度多增316億美元,淨出口對GDP的貢獻率轉負為正,大幅上升至22.8%,拉動經濟增長1.5個百分點,幫助了經濟增速企穩。

生產方面,工業生產數據強勁。一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年增長6.5%,較去年四季度回升0.8個百分點。其中,3月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5%,創下2014年8月以來新高。此外,3月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自2018年年底以來首次回到榮枯線以上,錄得50.5%,創六個月新高,預示著未來製造業生產情況有所改善。

一季度一系列經濟指標的改善顯示出中國穩增長的政策已經開始發揮作用。一季度經濟數據的改善一定程度上受益於一些短期因素的影響,復甦的基礎並不牢固。畢馬威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康勇指出:「今年首季度地方政府債務限額提前發行有利於政府資金較早到位,帶動了基建投資;新個稅法的全面實施和從4月1日開始增值稅進一步降低,也帶動了消費和生產,使第一季經濟表現好於去年同期。但是,我們認為中國經濟的回暖仍處於早期,未來經濟增長依然面臨很大壓力。同時,中美貿易摩擦重新升溫也加大了來自外部環境的風險和不確定性。」

報告指出,面對來自多方面的下行壓力,中國需要進一步採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加強逆週期調節。

財政政策方面主要從減稅降費、加大政府投資支出等方面多點發力。2019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上提出,在去年減稅降費1.3萬億元人民幣(下同)的基礎上,今年進一步削減2萬億元。今年首季度,全國已經實現累計新增減稅3411億元,未來仍有很大空間進一步減稅降費,加強對企業支持。此外,今年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務限額2.15萬億元,比去年增加了8000億元,也將有利於推動投資,特別是基建投資增長。

貨幣政策方面,央行在2019年1月下調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從2018年至今已實施了5次降准,銀行間市場的流動性相對充裕。今年1季度的社會融資總額增速回升至10.7%,M2增速達到8.6%,均高於1季度7.8%的GDP名義增速。未來的貨幣政策有必要保持適度寬鬆,降准仍有空間。此次政府工作報告中也特別提到了「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降低實際利率水平」,這對帶動實體經濟增長具有積極意義。與此同時,貨幣政策的制定和執行也需要注意防止「大水漫灌」,加大對民營企業、中小微企業、實體經濟、高科技企業等重點領域的支持。

中美貿易摩擦為中國經濟未來發展帶來一定挑戰,也必將給美國及世界經濟的增長帶來巨大影響。但是,中國擁有巨大的國內市場,消費已經連續5年超過投資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第一大引擎。2018年,消費更貢獻了76.2%的GDP增長,為2001年以來的最高值。中國進一步深入推進改革開放、穩定市場預期,是應對中美貿易衝突最好的辦法。在採取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就業政策等手段穩定經濟的基礎上,也需要重視解決「結構性」和「體制性」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釋放長期增長活力。

在政策分析部分,本期報告對近期出台的以下幾項主要政策法規進行了梳理和解讀,包括: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正式落地;深化電力體制改革;國資委明確10家央企為創建世界一流示範企業;《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佈等等。

本期報告的專題研究部分聚焦中國外商投資。改革開放以來,外商直接投資(FDI)已成為推動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特別是在過去十年間,外商投資結構不斷優化,流向服務業的資金規模明顯高於製造業,反映了我國產業結構的變化。隨著外商投資的快速發展,之前的「外資三法」(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外資企業法、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已較難適應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需要。為了保持中國對外資的吸引力,2019年3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下稱「外商投資法」)獲正式通過,以法律的形式明確了外商投資的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並著力從市場准入、投資促進、投資保護和投資管理等方面優化中國整體的營商投資環境。該法將於2020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優化營商環境本質上應該是改善政企關係,提高服務效能。政府應時刻牢記立足於企業需求,圍繞企業需求來推進營商環境政策的制定、落實、評估工作,而不能受困於便利化舉措的比拼。如果單純執著於流程並聯和時間壓縮,會形成「口惠而實難至」的局面,企業經營過程中仍然受到種種隱性約束,這樣的營商環境仍然不利於吸引投資,不利於市場活力的增強。畢馬威中國政府及公共事務諮詢服務合夥人喻鶯表示:「為了進一步改善營商環境,我們建議各級政府需要一方面要加強思維意識的轉變,樹立企業為先、企業為主的意識;另一方面,也要善用各類智庫和第三方機構,真實、準確地瞭解企業的需求、願望,扎扎實實的制定惠企舉措、將每一個舉措真真切切的落到實處。」

畢馬威中國簡介

畢馬威在中國內地、香港和澳門營運的成員所及關聯機構統稱為「畢馬威中國」。

畢馬威中國在十九個城市設有二十一個辦事機構,合夥人及員工約12,000名,分佈在北京、長沙、成都、重慶、佛山、福州、廣州、杭州、南京、青島、上海、瀋陽、深圳、天津、武漢、廈門、西安、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在這些辦事機構緊密合作下,畢馬威中國能夠高效和迅速地調動各方面的資源,為客戶提供高品質的服務。

畢馬威是一個由專業服務成員所組成的全球網路。成員所遍佈全球153個國家和地區,擁有專業人員207,000名,提供審計、稅務和諮詢等專業服務。畢馬威獨立成員所網路中的成員與瑞士實體—畢馬威國際合作組織(「畢馬威國際」)相關聯。畢馬威各成員所在法律上均屬獨立及分設的法人。

1992年,畢馬威在中國內地成為首家獲准合資開業的國際會計師事務所。2012年8月1日,畢馬威成為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中首家從中外合作制轉為特殊普通合夥的事務所。畢馬威香港的成立更早在1945年。率先打入市場的先機以及對品質的不懈追求,使我們積累了豐富的行業經驗,中國多家知名企業長期聘請畢馬威提供廣泛領域的專業服務(包括審計、稅務和諮詢),也反映了畢馬威的領導地位。

 

消息來源: 畢馬威
from common-pcom:html:key:hk_segment_includes_releases_right_column_video_module_shtml
精選視頻
數據顯示視頻、圖片等元素讓新聞稿點擊量提升77%
 
from common-pcom:html:key:hk_segment_includes_overall_segment_footer_shtml
進階搜尋
搜尋
  
  1. 產品與服務
  2. 新聞稿中心
  3. 知識庫
  4. 博客
  5. 多媒體新聞稿
  6. 聯繫我們
  7. 繁體中文知識庫正在建設中,請您選擇簡體中文或英文版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