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2011年6月2日電 /美通社亞洲/ -- 繼今年3月在深圳成功舉辦2011年「天府人才行動·城市行」首場活動後,5月29日,成都高新區和天府軟件園再次重裝出發,攜手 TCL、通用電氣、騰訊、ASM、聯發芯、育碧、邁普等22家國內外知名企業,聯合電子科技大學校友會一同赴京,在有「中國硅谷」之稱的中關村組團納賢,為川渝籍人士,以及希望入川求職發展的 IT 人才提供平台,搭建便捷通道。這次活動重點瞄準中高端 IT 人才。
多方發力智能手機系統開發、遊戲製作成熱門
在此次進京招聘中,政府、企業、高校等多方力量的集結合作引人注目,對行業發展的關鍵核心「人才」的重視,在各個層面達成了高度共識。
電子科技大學校友會首次與「天府人才行動」合作。「這是一種創新的合作形式,我們邀請北京地區的電子科技大學優秀畢業生參加校友會,向他們介紹了成都發展近況、產業發展態勢和就業政策等相關情況,」電子科技大學校友會負責人表示。
北京站專場招聘提供了150余個職位,1000余個就業機會,主要面對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的中高端人才。隨著3G 技術的應用普及,以及成都打造西部動漫基地的戰略佈局,智能手機系統開發與3D 動畫製作方向的專業人才成為了此次招聘會的搶手熱門。為此,兩家國內資深數字教育職業培訓機構 -- 火星時代實訓基地和水晶石數字教育學院篩選了優秀學員到場,向招聘企業推薦對口的專業人才資源。
「天府人才行動.城市行」將在今年5月至8月陸續登陸北京、上海、廣州、大連等沿海一線城市,招攬電子信息產業相關人才。此外,還將在省內重點高校開展「天府人才行動.校園行」招聘活動。針對高端人才需求,還將充分發揮成都高新區駐歐美人才工作站的優勢,加大引進工作力度。遠赴電子信息產業人才的傳統就業地「北上廣」攬才,主辦方表示:「論產業前景,成都是全球電子信息產業最重要的聚集地之一,與世界最前端電子信息技術站在同一起跑線;論生活品質,成都是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吸引人才回家,成都很有信心。」
集群發展產業鏈構建日趨完整
進入新千年以來,全球高科技產業轉移浪潮方興未艾。經過過去十年的發展,伴隨著中國整體實力的提升以及西部大開發政策的深入實施,西部地區迎來了產業發展的「黃金十年」。在 IT 等高科技領域,西部地區抓住了全國產業結構調整以及國內調結構、轉方式的戰略機遇,呈現出企業迅速聚集、產業迅速壯大的態勢,不僅為西部的未來贏得了發展先機,也為中國的長期持續發展提供了縱深發展的基石。
成都是全球未來10年發展较快城市,同時,IT 產業鏈構建日趨完善,對人才數量及高層次人才的需求也與日俱增。近年來,成都市高度重視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的發展,其產業連續5年以超過35%的增速迅猛發展。2010年,成都作為首批「中國軟件名城」,軟件產業規模跨上千億元平台。僅在成都高新區,截至目前已聚集英特爾、EMC、IBM、諾基亞、賽門鐵克、西門子、戴爾、聯想、思科、德州儀器、通用電氣等眾多國際知名企業,全球軟件20強中有11家、服務外包20強中有5家已成功入駐。
隨著知名高科技企業紛至沓來「安家」成都,轉移的不僅是某一個項目或領域,而是囊括產品研發、製造、終端運營銷售等產業核心鏈的各個環節,將成都納入其全球產業鏈之中,進行產業鏈高端整合成為必然趨勢。而產業「扎根」現象又促使眾多上下游配套企業更加向成都集聚,光電顯示、電子信息產業等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IT 產業鏈構建日趨完整,對人才數量和豐富性的需求也與日俱增。
創業、生活兩不誤成都宜居宜商很安逸
「造成人才回流的原因,首先是成都本土人才重新認識西部發展潛力。此外,一線城市高房價、高節奏、高生活成本等種種綜合因素也使得從『外』回流的人才逐年增多,」據成都人才市場相關負責人分析,預計2011年,成都將成為各地各類人才西進的首選城市之一。
川籍人才的「回家」,已成為目前勞動力市場流動的一大趨勢。從就業目標來說,國外內行業巨頭積極向「西部大開發」發展前沿 -- 成都聚集。回成都就業,職業前景看好,發展空間大;從生活成本來說,成都消費水平比沿海低20%-30%,生活習慣上更加接近;成都的房價也是人才西進的重要原因。「加之北京年初頒布的限房令提高了外地人在京購房門檻,『北漂』們如果沒有5年不間斷社保和納稅記錄,就購買不到北京的房子。這不僅影響北京住房價格,對外地人在京的工作和居住也將產生巨大影響。」
軟件是一個高度依賴人才的行業,吸納人才成為高新區的重點工作之一。「我們的模式是圍繞產業發展戰略引才招智,著力構建和完善以三大基金、兩類補貼和兩項重獎為主要內容的人才政策體系,」成都高新區方面透露,在激勵人才方面,高新區設立了高級人才專項獎勵和軟件人才獎勵,並給予人才個稅獎勵和安家補貼。截至2010年8月,全區已累計為82家企業6000名軟件人才發放了9600萬元獎勵。
根據成都高新區規劃,在未來幾年內,位於成都城南的天府新城將形成60萬人的就業規模,其中軟件及服務外包人才將達到20萬-30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