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2015年6月5日電 /美通社/ -- 許多製造業者將產品安全認證置於設計、研發階段之後,造成產品到了最後認證階段發生問題需回頭修改,反而失去了搶先上市的先機。根據研調機構Gartner預估,3D列印機的出貨量從2015年到2018年間,每年至少都會增長2倍,商機驚人。新的趨勢帶來新的技術,也相對帶來應用安全的挑戰。德國萊茵TUV電子電氣產品服務週邊設備經理張家祥建議,設計3D列印產品時,不應只考量性能,安全其實更重要。
3D 列印中含電子產品、工業用機械兩大領域,適用於不同安規標準。電子產品屬桌上型單體機器,使用者只須簡單安裝便可立即使用,適合少量生產,如影印店、玩偶專賣店或家庭、辦公室、實驗室使用;工業用機械類屬大型製造機械,須專業人員進行安裝及編寫控制程式,適合大量製造的生產線。
所謂的安全要求,即是指產品在使用時,不得危害使用者的生命、財產安全,而非只注重性能。以電子產品類的3D列印安規來說, 適用於國際資訊安全標準IEC 60950-1,防止使用者及維修人員遭遇以下7大危險的傷害,包括:電殛、能量、火災、熱、機械、輻射、化學,並提供可能造成的危險因素與防止方法,例如:如產品的特殊設計致使3D列印印表頭加熱後溫度過高,是否有小心燙傷提醒? 在使用者接觸的地方,是否會產生電殛或是碰觸到危險? 零件是否會因高溫過熱產生危險?機械設備本身的結構穩定度設計如何? 設備本體曝露的輻射能量(如:音頻/紅外線/電射/光能量等)是否會對人造成傷害? 正常或異常操作過程中有無有毒化學物質釋出? 以上都是3D列印設備需考量到的安全設計方面。
由於原料是3D列印的核心技術之一,目前塑膠、金屬、陶瓷是三大主流,未來可望有更多元的材料應用才能列印出较佳產品。為因應不同成型技術,廠商宜將安規提早納入產品設計考量。部份3D列印會用膠黏著介面,有些材質的原材料則是粉末型態,設計時應避免讓粉末、膠碰觸絕緣隔離處。法規對於產品沒有屏蔽來隔離粉末及液態膠污染的設計會有較嚴格的絕緣距離要求。
產品的設計除了上述的安規要求之外,還需要考量產品設計是否能符合銷售市場的其他層面要求,如電磁相容、有毒物質要求、能耗要求、回收指令要求等。
以往3D列印設備通常在製造商環境中由專業人員操作,但現在已普及至住家與辦公室,讓越來越多的非專業人員也曝露在風險之中。德國萊茵TUV提供3D列印設備的測試與認證服務 -- 除了前述強制性要求外,也能就客戶要求的適用性 (Fitness For Use,FFU) 進行其耐久性、功能性、操作性/結構檢查、評估使用手冊等4大項目評估,協助廠商在產品上市前找出產品本身可能存在的風險,儘早搶攻3D列印市場商機。
Logo - http://photos.prnasia.com/prnh/20150602/8521503584LOGO
媒體聯絡:
Simon Hung
Tel: +852-2192-1948
Email: Simon.Hung@tu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