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疫情後的媒體新聞關注角度

實行限聚措施過後,新冠疫情在部分亞太地區趨穩。中國、澳門、香港、台灣和越南等地逐漸恢復經濟活動。同時,媒體的新聞關注角度亦因而改變。

部分媒體在早前美通社的訪問中,表示正聚焦於發布商業消息時由社會責任角度切入的企業-從企業捐贈生活必需品到好人好事、有關公司幫助社會各界等新聞。但當疫情緩和,傳媒的新聞關注角度又有怎樣的變化?美通社訪問《晴報》港聞版高級記者Cynthia Chak 和《Marketing》雜誌香港地區編輯Rick Boost,掌握媒體如何在最新情況下跟進不同範疇的消息與市場推廣報道。

Crisis Recovery, Communications

Cision Communications Cloud® 數據庫顯示,時效性高的新聞報道關鍵字自五月初有上升趨勢。包括舒緩零售業困境的租賃減租、政府隔離政策和旅客情況,以及就業相關的支援資訊三方面。(圖片: Cision Communications Cloud®)

在香港,含有租金、租賃、減租、政策、隔離、旅客、就業支援、比率、資助等關鍵字的新聞數量自疫情頂點後大幅上升。(圖片:  Cision Communications Cloud®)

香港有關產品發布、推廣及企業消息的新聞稿數量自四月底起復蘇。 (圖片: Cision Communications Cloud®)

早前正值疫情高峰期,大多企業都避免發布如公司獲獎、新產品發布、人事調動等企業消息。但疫情趨穩後,企業皆逐漸重回正軌、加強品牌營銷工作。因此,企業消息如產品發布等新聞稿數量亦從四月中起有所回升。

媒體對話

Rick Boost, 香港地區編輯, 《Marketing》雜誌

媒體都希望在疫情期間盡量報道更多正面新聞,令大眾能在困難時刻中樂觀面對。例如因疫情影響,大多企業亦有在家工作的安排。既使是本來不精通科技的人,亦因而有機會學習更多相關知識。

我認為編採角度隨疫情發展而不斷變化。部分人認為目前某些變化就如世界末日後的重建措施一樣重要,但亦有的人則認為,當市道恢復正常後,所有改變都不會持續。

企業對企業(B2B)新聞稿
在疫情時期收到企業獎項的消息仍會令大眾感到訝異。頒獎活動是疫情前人們還能見面時的產物。在考慮發布相關消息時,要先確保活動有採取足夠的預防措施確保每名參與者的安全。或回想一下活動的形式有沒有特別有趣的地方值得介紹。

公關不要忘記-比起資訊不足的大型活動,媒體更為偏向報道有提供具體、清晰資訊的小型活動。與其用數之不盡的形容詞包裝內容,我們更希望公關提供確實數據和細節資訊。如果你的產品能在這困難時期幫助大眾,不要只說它「好」,要加入更多細節解釋。

 

Cynthia Chak, 港聞版高級記者 , 《晴報》

疫情期間,我主要報道有關旅遊業和飲食業的淡市情況,以及相關行內人如何應對逆境。傳媒亦大多聚焦於企業社會責任、好人好事等新聞。現在,我們會跟進最新的市場狀況和政策:如政府就業援助、各方資助、派錢等。

消費市場方面:主題公園、大型商場是現時最大的關注點。早前疫情高峰期,商場如同「死城」一樣,人流大幅減少,許多店舖不再續租。因缺乏自由行旅客及遊客消費,零售業繼續陷入困境。商戶又會怎樣應對難關?例如業主減租吸引租戶,商戶以抽獎、禮券等方法救市。這些應對方案亦是我們的關注點。

教育方面:例如疫情期間學童情緒的處理、復課的校舍清潔與預防措施考慮。大學畢業生方面,疫情如何影響他們的就業情況?需要實習的學生又會如何處理?

公眾衛生方面: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的公眾設施,如游泳池等陸續重開。此舉會否增加疫情風險?我們會報道有關開放措施對公眾衛生影響的消息。

市場方面:一些大眾關注的問題:甚麼行業暫緩招聘?如駕駛考試等政府服務回復正常後,相關安排如何?

 


此文由美通社媒體及受眾拓展經理黃琳(Kate Wong),及實習生梁子昕(Yannis Leung) 共同撰寫。Yannis 為美通社媒體及受眾拓展實習生,就讀於香港城市大學英文系

Comments are closed.